“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郎接。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何时返。”福州市洪塘中心小学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洪塘高跷非遗民俗文化写入校本课程中,并结合非遗传承基地校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了解学习高跷民俗文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洪塘是闽剧发源地,高跷队自明朝“儒林班”演戏而产生,是儒林班重要表演用具,经过400多年演变,“洪塘高跷”表演已经演变为历代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性活动。
为传承这一民间特色艺术,学校专门聘请了洪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孝斌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学校也在传承中不断纳入新的创意元素,学校编写校本教材《洪塘高跷》,把洪塘流传的高跷、民谣、闽曲、古吟等融于一体,让学生在学习高跷表演技巧体验乐趣的同时,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目前,学校已经成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是福州市首批乡村学校少年宫“一宫一品”特色项目。